5個所有人都必須知道的化學常識

關於我們 產品介紹 聯絡我們

資訊中心

NEWS
5個所有人都必須知道的化學常識
Jul.08,2019

5個所有人都必須知道的化學常識

 

現時我們在媒體上可以讀到很多關於科學、健康、食品的報導,有時甚為嚇人,但可能是危言聳聽、吸引眼球的標題黨。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,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,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。

 

科學博客 The Logic of Science 列出五項簡單而且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的化學常識,希望所有人在談論科學議題之前先了解清楚︰

 

1. 所有東西都是化學物

因為很重要所以必須重申一次︰所有東西都是化學物。所謂「不含化學物」的產品根本不可能存在,「不使用化學物」的生活方式亦然。我們呼吸的氧氣、呼出的二氧化碳、飲用的水、吃下的碳水化合物等等,全部都是化學物。所有生物都需要利用化學反應去運作,即使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腦袋中也有化學反應。因此,我們根本毋須懼怕「化學物」,即使它們的名字看起來好像很複雜,甚至讀不出來。

 

2. 劑量決定毒性

了解第一點以後,讀者可能表示他們害怕的是「有毒化學物」。我們必須記住,重要的是劑量︰任何化學物質在足夠低的劑量下都無害,在足夠高的劑量時都有毒。換言之,沒有「本質上有毒」或「本質上安全」的化學物。當然這不表示我們不可以用「有毒物質」一詞,通常說某種物質「有毒」,是指其致命劑量極低,容易使人中毒。所以以後見到別人說某些產品含「有毒化學物」時,我們都要問兩條關於該種化學物的問題︰

 

1. 人體可接受的劑量是多少? 
2. 該產品的含量是多少?

 
只有知道這兩條問題的答案,我們才可以開始評估相關產品到底有沒有危險。

 

3. 同一種化學物,「天然」和「人工合成」的版本沒有任何分別

很多人誤以為「天然」就是安全的保證,而「人工合成」即是在實驗室製造所以比較差。但物質是不會先檢查其他物質的「出生地」才去產生化學反應,因此化學物的獲得來源,跟其危險、安全、健康與否無關。就以水作例子,天然獲得再過濾出來的純水,跟在實驗室內以各種方式製造出來的純水完全一樣。即是說,給任何化學家一瓶純水,她/他都無法告訴你那是以天然或人工方式製造,因為那些分子結構都毫無分別。

 

4.「天然」的化學物並非必然地好,「人工」的化學物也不一定壞

這兒「人工」化學物是指在自然界無法找到的,而「天然」化學物則是本來存在於自然界那些。首先,必須記住第二點︰劑量決定毒性。這條規則適用於「天然」及「人工」的化學物,所以一種化學物好壞與否,乃取決於劑量而非來源。其次,山埃、砷等化學物都是非常「天然」的,可是容易使人中毒。再者,化學物的特性來自其分子排列,我們沒理由相信大自然已經製造出所有對人類健康、安全的化學物,亦沒理由相信人類完全不能找到其他排列。作者表示不時聽到有人說我們無法做得比大自然更好,他給的挑戰是︰除了「不自然」外,找出一個人工化學物全部都不好的理由。

 

5. 化學物的特性取決於跟其他化學物的連結

化學物質結合了不同的元素和分子,其特性跟不同的組成部分可以截然不同。例如鈉是極活躍和不穩定的金屬,遇水會產生大量熱能,可以參考以下影片:

 

 

 

而氯氣則在很低劑量已對人體有毒。可是兩者結合而成的氯化鈉——即是我們常見的鹽——遇水既不會生熱,也不像氯氣般有毒,安全得很。

 

反疫苗者會堅持疫苗含有水銀於是有毒,就因為以前疫苗使用了硫柳汞(Thimerosal),而這種化合物的成份包括水銀。然而這個說法就像是在菜上加鹽便是下毒,因為鹽的化學成份包括了有毒的氯一樣可笑。硫柳汞有害與否,是需要另外的研究,而非單純看見有汞即認定有毒。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 我們已更新並將定期更新我們的隱私權政策,以遵循該個人資料保護法。請您參照我們最新版的 隱私權聲明
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。如需了解更多關於本網站如何使用cookies請按 這裏

CONTINUE
GO TOP